气蚀和闪蒸是调节阀在高压差、低沸点介质工况下的常见问题,会导致阀门磨损、噪声、振动甚至失效,选用核心是通过结构设计、材质选型、参数优化抑制或耐受气蚀 / 闪蒸,以下是系统的选用研究要点:
定义:介质流经阀门节流口时,压力降至饱和蒸气压以下,液态介质直接汽化形成大量气泡,气泡随介质流动至下游(压力未恢复),持续以气态存在。
危害:阀门内件冲刷腐蚀、噪声(气泡破裂 / 流动噪声)、流量不稳定。
关键判断:下游压力(P2)≤ 介质饱和蒸气压(Pv),且气泡不破裂。
定义:介质节流后压力降至 Pv 形成气泡,下游压力恢复至高于 Pv 时,气泡瞬间破裂,产生强烈冲击(局部压力可达数千 MPa)和微射流。
危害:阀门内件点蚀、侵蚀、振动剧烈、噪声刺耳(类似碎石撞击声),长期导致阀门泄漏、失效。
关键判断:下游压力(P2)> 介质饱和蒸气压(Pv),且节流口处压力(Pv)≤ 介质饱和蒸气压。
优先避免工况条件:通过工艺优化降低压差(如上游减压、下游增压),或升温提高介质饱和蒸气压,从根源减少气蚀 / 闪蒸风险。
结构选型抑制气泡产生或破裂:选用专门设计的抗气蚀 / 闪蒸阀门结构,破坏气泡形成或缓冲破裂冲击。
材质耐受冲刷腐蚀:选用硬度高、耐冲击的材质,抵抗气泡冲刷和微射流侵蚀。
参数匹配降低节流强度:通过 Cv 值、流量特性优化,减少阀门节流口的压力降集中。
减压孔板:在阀门上游安装孔板,预先降低部分压力,减少阀门自身压差。
消声器 / 阻尼器:安装在阀门下游,降低噪声和振动,缓解气蚀冲击。
气蚀抑制器:通过注入外部气体(如氮气),提高节流口处压力,避免气泡形成。
介质特性:饱和蒸气压(Pv)、温度(T)、粘度(μ)、腐蚀性(是否含酸碱、氯离子)。
工艺参数:阀前压力(P1)、阀后压力(P2)、流量(Q)、允许压差(ΔP 允许)。
气蚀系数计算:通过公式 σ=(P1-Pv)/(P1-P2)计算气蚀系数,σ≥σmin(阀门最小气蚀系数,厂家提供)时无气蚀,σ<σmin 需选用抗气蚀结构。
| 工况类型 | 介质 | 压差 ΔP | 推荐阀门类型 | 材质搭配 |
|---|
| 气蚀工况 | 高压水(Pv=0.8MPa) | 15MPa | 多级笼式调节阀 | 阀体 WCB + 阀芯 Stellite 堆焊 |
| 闪蒸工况 | 轻烃(Pv=0.3MPa) | 5MPa | 大流通面积笼式阀 | 阀体 316SS + 阀芯哈氏合金 |
| 高温气蚀 | 过热蒸汽(Pv=1.0MPa) | 8MPa | 迷宫式调节阀 | 阀体 F91 + 阀芯 17-4PH(H1150) |
| 腐蚀气蚀 | 酸性溶液(Pv=0.5MPa) | 10MPa | 陶瓷阀芯多级阀 | 阀体 316L + 阀芯碳化硅陶瓷 |
避免盲目选用高压级阀门:需结合气蚀系数计算,仅在 σ<σmin 时选用抗气蚀结构,否则造成成本浪费。
关注阀门安装:多级阀、迷宫阀需垂直安装,确保介质流动均匀,避免流道堵塞(堵塞会导致局部压差骤升,引发气蚀)。
定期维护:抗气蚀阀门内件仍有磨损,需每 6~12 个月检查阀芯 / 阀座磨损情况,及时更换。
不依赖材质解决气蚀:材质仅能提高耐受性,核心还是通过结构设计抑制气蚀产生,两者结合才能长期稳定运行。